来源:【嘉兴日报-嘉兴在线】
5月11日,在以视频方式召开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总结工作座谈会上,嘉兴因生态环境发生全局性、历史性好转,市委书记张兵在浙江分会场作交流发言。 嘉兴实现“绿色全面逆袭”的经验做法全国瞩目。
春风又绿江南岸
从19.2%到94%的“跨越”
市控断面Ⅲ类水占比从2016年的19.2%上升到2021年的94%,创1984年以来最高水平;
交接断面水功能区达标率达到100%;
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连续两年获美丽浙江考核优秀市和治水“大禹鼎”……
一串串亮眼的成绩让我们看到,嘉兴人追回了二三十年的生态治理时光!然而这段治理之路,嘉兴走得异常艰辛。
“两岸朦胧桃李花,一天风露属渔家,小船卧听棹歌去,行到鸳湖月未斜。”诗歌中的嘉兴,碧波绕城、渔船如织,一派江南水乡的美丽图景。 因水而兴、因水而美的嘉兴,却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因水而困、因水而痛。
由于地处太湖流域末端,嘉兴1.38万公里河道流淌的都是过境水;上世纪粗放型生猪养殖、喷水织机、温室甲鱼等产业,更成为生态环境不可承受之重。
随着水环境的持续恶化,嘉兴到本世纪初已成为全国有名的水质型缺水城市。2011年,全省各行政区域交接断面水质考核结果通报,嘉兴是全省唯一一个不合格地市,全市劣五类水体最多时曾占到58%,三类水都曾几近绝迹。
嘉兴铁腕治水,从南湖区的“一头猪”和秀洲区的“一只机”拉开帷幕。
“全村猪粪满地、蚊蝇乱飞,到处飘荡着浓浓的粪臭味。”竹林村村民万东回忆2012年时,至今直摇头。而一场黄浦江死猪事件更让“华东第一养猪村”因此“臭”名远扬。“必须下重药、出重拳!”从2013年开始,嘉兴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使出空前力度,率先在全省启动生猪养殖业转型发展工作。
如今,竹林村已经成为AAA级景区村庄示范村,这可把曾经的养猪大户胡玉红高兴坏了,人人嫌弃的村庄一跃成为吸引数以万计游客的“香饽饽”,几年前搬离农村的儿子儿媳也回来了,还干起了苗木、花卉种植,让昔日猪舍成了苗圃,“美丽经济”一样富了口袋。
今年北京冬奥会期间,为冬奥村供应了近7000张智能电动床的麒盛科技迅速火出圈。从让人“头疼”的“一只机”到让人“称赞”的“一张床”,麒盛科技所在的秀洲区王江泾镇也走过了一段曲折之路。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噼啪噼啪”的织机声,跳动起了数以万计百姓的创富梦想,但也让他们身陷囧途,“环境污染重点治理区域”的帽子一戴就是20多年。终于,当地居民锚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毅然取舍,让污染的河水彻底作别“七十二变”。
变化的不止是南湖区和秀洲区, 一场产业变革的“新交响”在全市各地响亮奏响 。嘉善木业产业转型步伐持续加快,企业生产效率、能耗利用等指标实现明显提升;海宁储能产业园里,一张新型电力系统的全产业链正迅速崛起;桐乡大力推进企业建设未来工厂、数字化车间,加速绿色转型步伐……
十余年来,嘉兴一届接着一届、一任接着一任,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探索着经济转型升级、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持续改善、城乡均衡发展的绿色发展之路,用实干和实效回应人民群众对绿水蓝天的期待。
水清沙浅见天真
从一滴水到一座城的“重生”
2021年,市区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0.1%,连续第二年实现全市域全指标达标;
成为浙江首个“垃圾焚烧处置县(市)全覆盖、垃圾处置零填埋”的地市;
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排名从全省最后一位上升到第四位;
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绿色重生,幸福归来。一个蓝天常在、绿水长流、鱼翔浅底、繁星闪烁的长三角美丽嘉兴形象正越来越清晰。
阳光下,嘉兴新塍塘河面波光粼粼,郁郁葱葱的树木和鳞次栉比的高楼正倒映在河面上,一群群白鹭戏水其间,吸引许多摄影爱好者慕名而来。
新塍塘是嘉兴人重要的饮用水源,市本级半数居民的饮用水来自这条历史悠久的河。但在过去的20多年里,新塍塘河道水质不断恶化,水质监测结果一度达到劣五类。不要说白鹭了,就连麻雀的踪影都难以寻觅,市民王金根感慨:“‘母亲河’成了污水河,真是让人痛心。” 痛定思痛,痛下决心,控量、截污、清理、涵养……嘉兴为新塍塘量身打造一套综合治理方案。时隔多年,这条嘉兴人的“母亲河”终于重泛清波。
一湖好水鹭先知。白鹭对生态环境非常挑剔,只有空气质量清新、水质清洁、气候适宜,它们才会前来造访。近年来,随着 碧水提升战、蓝天保卫战、治废攻坚战、净土持久战“四大战役”的号角全面吹响 ,嘉兴各地都出现了生态“圈粉”,白鹭成群的现象。
现象的背后,是嘉兴不断建立起“高站位、高标准、高效率”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机制, 从曾经的“追赶者”变为“创新者” ——
加强顶层设计,嘉兴市、县两级成立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生态示范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在浙江率先实行市级生态环境保护督查制度;将高能耗、高排放、低产出企业整治提升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各地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并设置较高权重;在全省率先全面实施“河长制”,建立“一河一档”,落实“一河一策”;在全国率先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有偿使用和交易累计金额达23.2亿元,居全国试点地级市前列。
针对治理问题,嘉兴三年投资80亿元,建成46个固废补缺口项目;建成“污水零直排区”1570个、城镇污水管网6360公里,实现工业污水全入网、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城镇生活污水全处理;以老百姓的鼻子感官为标准,聚焦7大重点区域,投入资金13.7亿,开展两轮臭气废气整治,推动车间仓库全封闭、产生废气全收集、处理废水全加盖、挥发性有机物全处理……
无边光景一时新
从利当下到谋长远的“大棋”
2021年,自桐乡市流向海宁市的长山河交接断面水质改善显著,因此桐乡可获得来自海宁市财政的500万元补偿金,与前一年度相比“反赔为赚”。而海宁也没觉得“亏”,因为上游来水的大大好转,一样是“赚”了。
何为赔?何为赚?这就不得不提嘉兴从2019年开始试行的 市内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了,这个机制采用了“谁获益,谁出钱补偿对方”“谁污染,谁花钱赔偿对方”的“对赌”方式,旨在推进嘉兴水环境保护提升。
2019年当年,平湖市与南湖区签订了嘉兴首份“对赌”协议。次年,嘉兴将该制度推广至全市五县两区,各县市区间共签订了10份“对赌”协议,涉及9条河道、10个断面。其中一份“对赌”协议就涉及长山河,由桐乡和海宁签订。
2021年度,10份“对赌”协议中涉及的河道水质均有提升,也带动了我市水质的整体改善,全市35个交接断面三类水占比较2018年提升了20%。
经得起历史检验,承载得起未来发展。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必须进一步提升保护和治理精细化水平,让生态绿色发展的成果充分共享。 近年来,嘉兴市、县、镇三级全部执行生态环境状况向人大报告制度,全市共出台7部与生态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并建立生态环境“三大十招”问题发现机制,五年累计发现并整改问题近57万个,查处环境违法案件6442件,处罚5.8亿元,刑事拘留428人,行政、刑事打击力度居浙江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最严环境执法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