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和周恩来在携手近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可能没有人知道他们握过多少次手,也无法知道他们握过多少次手。我的镜头里留着他们最后一次握手的瞬间,这个瞬间在我“海”一样多的照片里始终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思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了,中国和英国建立外交关系正是这位首相灿烂辉煌的业绩之一。5月25日的晚上,希思由总理陪同第一次拜会毛泽东。一见如故。两个人无拘无束、海阔天空地聊了起来。陪同在座的除周恩来,还有邓小平、乔冠华等人。
一谈就不可收。时间不知不觉溜走了一个多小时,我在门缝中看见总理看了三次表。估计会谈差不多要结束了,便进去拍摄告别的镜头。
希思先起身向毛泽东告辞,毛泽东很利落地站了起来,没有想到今晚主席的精神这么好,这一情绪强烈地感染了每个在场的人,大家都显得很高兴。加上天气已经开始变暖,个个脸上汗津津的……
希思先走出门,主席又高兴地和陪同来的人一一握手,只有周恩来和以往一样,会谈一结束就先走出会见的书房,等主席握完手,他就陪外宾离去,很少留下单独和主席握手。
几天后,也就是5月31日,周恩来又陪同马来西亚总理拉扎克会见毛泽东,这是他最后一次走进毛泽东书房。会见结束时,邓小平、乔冠华和主席告别后就走出书房的门,我一看,总理还站在门旁……他没有参加他们的告别,只是默默地等待着。开始我还以为他等邓小平和乔冠华一道走,我想我还是等他们都离去之后再走,就站到靠门边的墙根。
我突然有一种感觉,总理可能要和主席握手告别。我一动不动,似乎期待着什么又似乎不在期待,心里的感觉一时说不清楚。
毛泽东送客行至门边,和立在旁边的周恩来目光相遇,瞬间,一脸的微笑飞逝而去,立刻忧伤地垂下眼帘,这速变的表情叫我惊诧不已,第一个反应就是端起照相机,镜头对准他们的身影……
镜头里,毛泽东忧伤地耷拉着眼皮,头稍稍地低着,苍老的脸上笼罩着病容。花白稀疏的头发在脑门上方辟出一片智慧的空间,整齐地向后披去。他迎着高悬的摄影灯,脸上的肌肉明显松弛,但很光洁。浅灰色的中山装随和地穿在身上,显得淡泊庄重。
周恩来十分消瘦,双目正视毛泽东。摄影光从他侧后射来,脑后和脊梁犹如披着一道光束,眉毛在逆光的面部依然黝黑浓密,充满着生气。曾给人以温馨乐观的“酒窝”也因岁月的刀斧凿成两道深深的沟纹。身上那套经常穿着的深灰色的中山装和整个略带暗色的脸庞汇成一种凝重和伤感的色调。
当他们将手挽在一起时,我情不自禁按下这个由巨手组成的神圣且又沉重的瞬间。可我万万没有想到这个瞬间竟是两位伟人最后握手的瞬间。
后来总理从医院南飞去长沙和毛泽东就四届人大的问题又会晤过一次,但没有带记者同往,也就再没有留下他们握手的瞬间。
6月1日,也就是和主席握手后的第二天中午,周恩来住进了305医院,直到生命最后的一刻!
毛泽东可能已经知道周恩来即将离开西花厅住院治病,也知道总理得了绝症,所以当总理将手伸向他时,他深邃的目光里有着难以诉说的空寂。
毛泽东和周恩来之间的关系在我们一般工作人员眼里,似乎没有什么个人感情色彩,办事说话都是一本正经,从不开玩笑。但观察久了,就不难发现他们之间有着深沉而且牢固的革命友情。
1986年,我为纪念周恩来逝世10周年出了一本《人民的总理》大型画册,这张最后的握手,我没有收进去。为什么?至今我都无法道明心底的想法,越是珍贵的越是舍不得拿出来?还是怕这张伤感的照片破坏了总理一生乐观明快的风格?还是因为怕这种特有的情怀不被人们所理解?
——摘编自《红镜头——中南海摄影师眼中的国事风云》,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