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5月,三十多万英法联军在德军的闪击迂回下被困在了敦刻尔克狭窄的海滩上,虽然侥幸撤回了大量军队,却几乎丢失了所有武器装备。更糟糕的是在维希法国投降后,英国已经在欧洲大陆找不到一个盟友能替自己挡住德军,只剩下一条狭窄的英吉利海峡了。
希特勒为了迫使英国屈服,雄心勃勃的制订了“海狮计划”,企图登陆英国。但德国军队严重偏科,大部分资源都被用来建设陆军,海军实力较弱,只得放弃。一直到二战结束,德国也只有飞机和导弹到达过英国,闪击了大半个欧洲的德国陆军从未渡过英吉利海峡。这条最窄处仅34公里的海峡成了英国的救命稻草,也是几百年来欧洲大陆军事力量难以逾越的天堑。
英国历史就是一部与欧洲大陆较量的历史,直到今天,英国仍然是欧盟最闹心的邻居。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曾抱怨“有了美国这个盟友,我们还要敌人干什么?”这句话放在英国身上也是恰如其分。在与欧洲大陆漫长的较量中,英吉利海峡是双方必争的焦点,可以说谁控制了海峡,谁就掌握了主动权。
在最初的较量中,由于英国远离欧洲文明中心,文明程度一直比欧陆慢一拍,实力也较弱,英吉利海峡就跟不存在似的。凯尔特人、罗马人、盎格鲁撒克逊人一批接一批的到来,不列颠岛任由海峡对岸的入侵者征服蹂躏。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征服者威廉加冕为英格兰国王,英国再一次被欧陆征服。但这也是欧陆最后一次成功的征服,此后英格兰同海峡对岸的诺曼底公国合并,英国不再是一个岛国,与欧陆的联系紧密起来,实力逐渐增强。
在诺曼王朝以及之后的金雀花王朝时期,来自欧陆的各种先进文化制度涌入英国,加速了英国的发展,开始有实力与欧陆(主要是法国)较量。此外,英王拥有的大片法国领地成为了英国进军欧陆的桥头堡,英吉利海峡退居二线,成了英国内河。
在与法国的较量中,英国占据了优势,法国唯一一次渡海作战还是沾了英国内乱的光。1199年,金雀花王朝第三位国王约翰即位,相比于强势的父亲亨利二世与哥哥理查一世,约翰王软弱无能,在与法王腓力二世的斗争中几乎将父兄在欧陆的领地丢失殆尽,因此获得了“失地王”的绰号。
为了夺回领地,约翰王对贵族和教会不停的加税,1215年贵族们联合起兵逼迫约翰王签署了旨在限制王权的《大宪章》,规定国王要征收税金需要获得全国一致同意。没有可靠的可以证明的证据,不能对任何人进行法律审判。任何人未经依法裁判,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流放或处死等等。
《大宪章》在限制国王征税的同时,又防止了约翰王秋后算账,对贵族滥用刑罚。对于这个结果,约翰王肯定是要耍赖的。在摆脱贵族的控制后,约翰王立马宣布《大宪章》无效,并开始组织兵力报复贵族。贵族们对国王失望透顶,干脆邀请法国王太子路易(亨利二世的外孙女婿)来当英国国王。
此次英法共主是离英法合并最近的一次,似乎上帝也乐于看到两国合并,当约翰王派出舰队阻挡法军时,海上的风向将约翰王的舰队吹散。1226年5月,路易在英国贵族的迎接下进入伦敦。然而当年10月,约翰王的去世又使局势逆转。相比于路易,约翰王9岁的儿子亨利三世更容易控制,贵族纷纷转换阵营,路易率领的法军成为了一支孤军,第二年只得退回法国。下一次英法再交手时,是一百多年后了。
百年战争(1337年 - 1453年)的爆发在源头上也跟约翰王有关,失地王约翰失去了许多领地,包括诺曼王朝与金雀花王朝的龙兴之地诺曼底公国与安茹伯国,但也剩下一块阿基坦公国。
1337年,法王腓力六世借口英王爱德华三世背叛国王,收回阿基坦。爱德华三世则以腓力六世只是卡佩王朝旁支为由,拒不承认腓力六世的王位,并宣称作为卡佩王朝末代君主查理四世的外甥、自己才有资格继承王位。
法国遵循萨利克继承法,女性及其后裔被排除在王位继承人之外,这一点爱德华三世是清楚的,腓力六世即位时,爱德华三世以阿基坦公爵的名义向法王宣誓了效忠。这个时候才提出来对王位有继承权,不过是想以此为筹码,让腓力六世放弃阿基坦。不成想这一仗断断续续竟打了百年之久,到了战争后期,法国节节败退,英王亨利六世还真就差点当上了法国国王。
战争开始后,腓力六世指挥法军海陆并进,路上直捣阿基坦,海上一边派私掠船骚扰英国海岸,劫持英国商船。一面集结舰队,准备登陆英格兰。由于缺钱,爱德华三世在海陆两线都没有足够的兵力去应对法军,也只能以牙还牙,派舰队袭扰法国海岸,还曾在1339年秋天烧毁了锚泊在布洛涅港的30艘法国战船。不过双方都没能夺取海峡的控制权。直到1340年6月24日爱德华三世亲率舰队在斯鲁伊斯海战全歼法国舰队,英国才成为海峡的主人,可以肆无忌惮的派兵攻略法国本土。法国人望洋兴叹一百多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敌人在自己的国土上烧杀征战。
1453年,驻守在阿基坦首府波尔多的英军向法国投降,英国势力退出了欧陆,再次成为一个岛国。同一年,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扼住了东西方传统的贸易路线。为了打破奥斯曼帝国的贸易封锁,毗邻大西洋的葡萄牙、西班牙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对英国而言,这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幸运的是英国是一个岛国,海洋时代的英国不再是孤悬海外的化外之地,而是位于海上交通线密集交织的繁荣枢纽。不幸的是在百年战争结束的两年后,英国又陷入了残酷的玫瑰战争。
长达三十多年的玫瑰战争不仅造成了国破家亡,还让英国错失了走向海洋的风口。等到英国结束内战时,西班牙已然是海上霸主。无力正面对抗西班牙的英国只能使出海盗偷袭劫掠的手段,猥琐发育。同为强盗国家,英国皇家海盗劫掠西班牙船队与西班牙殖民者劫掠新大陆土著部落的行为并无二致,唯一不同的是土著部落无力对抗西班牙殖民者,而西班牙完全有能力教训英国。
1588年5月,停泊在里斯本港内的无敌舰队的130多艘舰拔锚起航,驶向北方的英吉利海峡。而英国方面加上拼凑起来的商船,也仅有50艘而已。不过无敌舰队的首要目标并不是教训英国舰队,穿过英吉利海峡到尼德兰接上帕尔马公爵的登陆船队攻击英国本土才是首要任务。
7月29日,远道而来的无敌舰队在英格兰西南部的普利茅茨海面与英国舰队遭遇。无敌舰队并未与英舰过多缠斗,一路北上加莱,等待尼德兰登陆部队到来。当时尼德兰正爆发反对西班牙的战争(荷兰独立战争向,又称八十年战争),帕尔玛公爵的部队被荷兰海军封锁在敦刻尔克,而且严重缺乏船只和有经验的水手,准备工作龟速进行。无敌舰队司令官西多尼亚公爵一再催促尼德兰船队尽快出海汇合,却迟迟等不到回应。
8月7日晚,英军利用风向将8艘火船吹向无敌舰队的锚地,无敌舰队设法拖走了两条火船,剩余六艘火船横冲直撞。虽未焚毁敌方船只,却引发了无敌舰队的混乱,各舰为了躲避火船纷纷松开锚索,四散而逃。随后西多尼亚在加莱以北的格拉沃利讷海面收拢舰队与英军决战,无敌舰队船体更大,战术以撞击和接舷战为主,火炮布置在船首,攻击时以纵队方式前进。
英国舰队船体较小,十分不利于近战。因此英国大量装备了射程远的长重炮,并将火炮布置于船舷两侧,开战后横排一列远程炮火攻击。事实证明,英军的战术才是海战的发展方向,此后三百多年,海战都是战列舰的天下,直到二战期间航母大规模运用才宣告终结。
如果不是耗尽了弹药,英国舰队完全有可能将无敌舰队全部击沉。8月22日,英军的食物和淡水也消耗殆尽,在看到无敌舰队无意再登陆英国本土后选择了掉头返航。无敌舰队的情况更糟,在一股西南风的推动下驶向更北方的海洋,西多尼亚公爵计划绕过苏格兰北部再折返西班牙,结果遭遇了严重的暴风雨天气,回到西班牙的船只仅剩下66艘。
格拉沃利讷海战后,英国又花了五十多年的时间完全取代了西班牙成为海洋霸主,英吉利海峡在英国海军的守卫下已然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1667年,荷兰海军上将德鲁伊特曾突袭到泰晤士河河口,随后逆流而上,焚毁英舰 8艘,伦敦也在他的炮口下瑟瑟发抖。但荷兰海军并没有登陆作战的计划,德鲁伊特此举是以进为退,以战求和,结束英荷战争。因为荷兰虽然海军强大,但国力不行,又与欧陆强国法国接壤,随时面临着法军入侵的危险。如果荷兰也是一个岛国,或许依靠强大的海军还能够从容的应战英国。
德鲁伊特之后,路易十四、拿破仑、德意志第二帝国、希特勒都想挑战英国的海洋霸主之位,却都未能跨过英吉利海峡。对于英国而言,英吉利海峡确实屏蔽了许多来自欧陆的危险,但拥有强大的国力、建立一支足以击退任何敌人的海军才是这条防御天堑上最重要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