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中国古代,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着许多的传说和故事。在民间,端午节被称为“重阳节”、“五月节”、“端阳”,各地庆祝的方式也千差万别。
屈原投江
关于端午节最为传播广泛的故事就是屈原投江。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楚国左庶长,是中国最早的大文学家之一,主要作品《离骚》、《天问》和《九歌》。他为楚国作出了许多的贡献,但最终因为害怕楚怀王的爱妾褒姒而被贬谪到汨罗江。
当他得知敌国秦国攻破楚国后,连绵几天几夜,在汨罗江畔悲愤交加之下,不幸跳江殉国。汨罗江中的鱼虾,皆来围绕屈原,人们为了纪念他,便把端午节定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也开始有了赛龙舟、吃粽子等习俗的形成。
伍子胥系钟馗
除了屈原投江的故事,还有另一个和端午节有关的传说,那就是伍子胥系钟离涧(又称钟馗)。
故事中,南朝时期,北齐鸠摩罗国攻打南朝梁国,梁武帝派宰相萧统率兵前往抵御敌军。萧统携带着梁国财宝经过钟离涧时,宰相准备借机跑路,却被伍子胥发现了。萧统的行为被曝光后,他向鸠摩罗国坦白自己的行为,并请求将五百里的黄金赔偿给伍子胥,作为自己道歉的诚意。鸠摩罗国代表拒绝了和谈。
为了防止贪官污吏的弊病,伍子胥选择了在农历五月初五赴太湖自尽,后来人们为了缅怀他而设立了端午节。
粽子的由来
端午节中不可缺少的美食当属粽子,那粽子的由来是怎么样的呢?
据说,在端午节时,人们为了防止屈原的遗体被鱼虾咬食,就包裹着美食祭拜他。后来,这个食品逐渐演变为粽子。
粽子的做法非常简单,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将粽叶、糯米、肉类、豆类、甜黄酱等食材包裹起来,用细麻绳绑好,然后蒸或煮即可。每当端午节来临时,人们就会忙里偷闲,品尝着粽子的美味,共同迎来节日的充满喜庆的氛围。
各地风俗不同
由于地理、历史、文化等因素的不同,我国各地庆祝端午节的方式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在北方,人们有吃咸肉、蘸蒜泥、吃粽子、喝雄黄酒等习俗;而在南方,人们除了吃粽子外,还有赛龙舟、踏青等传统的节庆活动。
在台湾,端午节又称为“艾节”,这一天主打的是用新鲜的艾蒿包裹着糯米和肉、桃、牛骨等,蒸制后放在供桌上敬拜祖先。
总的来说,无论在哪里,端午节始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更是一个展示传统文化内涵、传递文化价值的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