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黄庭坚翻译译文分析
背景介绍:
《定风波》是黄庭坚于元祐九年(1094年)写作的一首七绝词。诗中写道,苏轼与王安石之争,将会如风暴一样席卷整个文坛,所以黄庭坚将其比拟为“定风波”。这首词究竟对苏轼和王安石谁更有利呢?下面是这首词的翻译和分析。
翻译:
晚秋风中,金风将动。先生方命瘦,谈笑空洞。夜半歌声来自陇首,天涯思归未相通。
黔江四峡, 猿咽泪。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江陵一日还。屋漏疏风残月, 夜读书声近。
分析:
第一段:
这一段主要描写的是先生,也就是黄庭坚自己。这首词写于1094年,黄庭坚当时已经40岁,所以他在这里称自己为“先生”。 他身板清瘦,谈笑无欢。他听到一阵歌声,却是来自遥远的陇山,对于他来说,陇山似乎是个遥不可及之地。这一段让读者感受到词人的孤独和遥远的思念。
第二段:
这一段主要是描写黄庭坚在思考苏轼和王安石之争,也就是“定风波”。猿咽泪的场景,启示我们一个重要的信息:黄庭坚非常重视此次争论,他对这场争斗的关注也给了我们一个提示:这场争论很重要。然后词中又提到了“十年生死两茫茫”,意为过去的事情已经无法改变,临别之时,黄庭坚不忘“不思量”的道理(不要去思考、回想过去的事情),这也许是他希望将来更好的生活的表现。
第三段:
这一段主要描述了一个人在长江边故地重游,回到家中,看到空荡荡的屋子,城市中疏疏落落的灯火,难免会有一种语重心长的感慨。晚上他在读书,外面传来一阵阵风声,耳边传来读书声,十分宁静祥和。这一段是一种对自然的赞美,也表明了文人对读书的重视。
结语:
整首《定风波》无疑是一首凄凉的词,但是其中也包含了文人的志向和品性。作为一名词人,黄庭坚的创作能够引起后人的关注,他的思维巨大,思想丰沛,极为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