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分争
前言
昔者秦、晋之时,未有称雄称霸者也;先王败乱,诸侯相侵,且无有一国能保其全者。是以齐桓、晋文之君虽明发,未有威震八荒者也。
六国分争
及至春秋末年,虽有晋、楚之盛,不及秦、齐、楚、燕、魏、赵之强。
吾观国之所以兴,无难为者,守土有数;国之所以亡,无难存者,攻城有数。是故智将务必同舟共济,敌国犯城,必相救援;此所谓众懋同心,人之力倍也。
行军用兵
夫战者,胜败之至也;而非善恶之成也。贤者务适,不劳而成;不肖者,逆事复至,而忧而恐。故曰:“胜可必也,而不可强也;攻可策也,而不可纵也。琴瑟之制,雅颂之声,湛露之至,朝日之东:政之道也。”
夫战之境,必互相通,与彼为功,无与为仇,故策之日也。载寇之器虽重,载国之器虽轻,由存亡之地也。故军形而不用,戎矢而不击,民之灾也;棄弓矢而猎,民之灾也。上幸臣用事,不规诸侯之利害,则晋楚所以不霸者,莫大于此。
结语
欲托之而不能托者,主谓之虚;欲犯之而不能犯者,主谓之困;人情安定,国家入坏。任务者,托而后动,能而后取,予而后求,而众人之所以不能者,莫大于欲取而未取也。是以夫战其情固然,攻城为下,事在必得。故军有所不攻,城有所不争,此之谓乘势而避害也。
翻译
前言
在秦,晋两国兴起的年代,还没有什么称霸者;先代王朝混乱,诸侯互相侵犯,还没有国家能够独立存在。因此,就算是齐桓、晋文等君主,也还未有摇摆八方的权威。
六国分争
直到春秋末年,尽管晋国、楚国当时也很强盛,但并不及秦、齐、楚、燕、魏、赵等国家的强大。
我认为国家能够兴旺,没有什么难题,就在于要有稳固的疆域;国家会灭亡,也没有多少棘手的地方,就在于需要会攻城略地。因此,智者必须同舟共济,攻城遭受敌袭时,必须相互支援,这便是所谓的群策群力,可以让力量倍增。
行军用兵
战争,便是胜败的分水岭;而非功过成败的辨别。贤明之人可以轻易战胜,不费功夫便有所成就;无才无智之人,却会因逆境屡屡到来而忧心如焚。因此说:“虽然胜利能够必然得手,但不可强求;进攻虽然有策略之可言,但不可被情繁思乱所拖累。像制作琴瑟一样,雅重声乐,像露水一样的清晨,一日之始:这是治理国家的道理。”
倘若战争状况下,不能相互交通,不能与敌人一起攻城略地,那么这便成为民族的灾难;如果丢弃弓箭,挑起游猎之事,也成为民族的灾难。如果国家上级不考虑诸侯的利益与害处,那么导致晋国、楚国不能稳定掌握权力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上级幸臣掌握大权。
结语
想要推卸责任,却不能能推卸的人就是虚伪的人;想要侵略,却不能成功的人就是困窘的人;只有平衡民情安定,国家才不会崩溃。而任务的完成顺序,就是先推卸,再行动,先拥有能力,后获取成功,先献出,再索取。众人不能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想要获取但是一直没有获取。因此,战争情况下,有些地方不能攻打,有些城池不能争夺,这便是避免危险之际刀枪不下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