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名片
玉环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产业(简称“汽摩配产业”)历史悠久,自1966年创立以来,为玉环原始资本积累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八五”期间曾获我国南方最大的汽配工业基地称号。
目前,玉环全市有大小汽摩配企业2300多家,产品远销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2018年,玉环市汽摩配产业实现产值564.16亿元,占该市工业经济总量的34.56%。
“优胜劣汰是趋势,既然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顺应行业发展趋势,才能创造未来。”
11月1日,记者来到浙江正奥汽配有限公司时,恰逢总经理王仁锦的“老友”哈尔滨工业大学牛军教授造访,此次他们主要围绕汽车底盘轻量化研究开发新产品。
“有路必有车,有车就有玉环汽摩配。”如今,玉环的汽摩配产业几乎涵盖了国内所有车型,产品远销北美、欧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从紧固件逐渐到各类零配件,从家庭作坊到国字号基地,玉环汽摩配产业到底经历了哪些成长蜕变呢?
源起:坎门渔民摸索出的产业
章国良,今年71岁,曾是玉环市汽摩配行业协会首届秘书长,从他工作开始,一直和玉环市汽摩配产业“打交道”。
上世纪60年代,玉环还是个小渔村,章国良回忆道:玉环的汽摩配产业发迹于1966年3月,当时玉环的船帆、棕衣、电讯三厂合并,成立坎门汽车配件合作社。1970年11月19日,该社改名为玉环县汽车配件厂,是省汽车工业公司定点厂,当年产值15.6万元,以紧固件制造为主。
玉环汽车配件厂的成立为汽摩配产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工人,并造就了一支能吃苦、善沟通的营销人员队伍。改革开放以后,正是这些人依靠在厂里积累的技术、销售等资源,纷纷自谋出路,创办了各类汽摩配生产加工企业。
“玉环汽摩配产业真正萌芽发展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当时坎门24个渔业村办起了渔机修配厂,业务员利用休渔的闲暇时节走出岛外,到全国各地汽车修配厂联系简单的汽配加工业务。”章国良说。
1978年,渔机修配厂员工们将市场上销售的车子进行拆卸,开始摸索里面的零配件构成,然后进行分工生产,再销往东北地区。
1980年,浙江省工业普查显示,玉环列入统计范围的社队企业200多家,其中1/4是汽摩配相关的企业,主要集聚在坎门一带。那时,玉环汽摩配产品仍以加工为主,包括东风ES140、解放CA-10B、CA-20等车型的各种管路接头、气压调节器、安全阀、油箱开关等低附加值产品。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玉环县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形成了汽摩配产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1988年,玉环汽车配件厂产值达378.28万元,为1970年的24.25倍。
“玉环汽摩配产业能发展离不开项文龙、陈必建、杨松火这三位先驱者,当时他们分别负责汽摩配产品的技术、销售和管理。”王仁锦说。
王仁锦当时就是玉环汽车配件厂的技术员,后来他创办了浙江正奥汽配有限公司。
积淀:实力领跑玉环工业经济
随着时间推移,到了20世纪90年代,当其他地区还处于工业萌芽期,玉环汽摩配企业就意识到:仅凭拆卸、组装式的拆仿模式非长久之计。
为此,那时一大批企业掀起了一波技术革新的“浪潮”,玉环汽摩配产值一度达到全国汽摩配产业总量的10%,也奠定了汽摩配产业在玉环的经济地位。
“那段时间,玉环汽摩配企业纷纷购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引进新材料、新工艺以提高产量,提升产值。”玉环博海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海蛟说。
林海蛟凭借两台破旧的仪表机床起家,据他回忆,当时他们主要做非标件的螺丝、螺帽,一台仪表机床一天最多能搓900个产品,效率低,还不赚钱,“直到投入资金购买数控机床后,才有了转机,并开始做技术含量较高的汽车和摩托车制动钳活塞、轮毂等。”
那时,浙江骆氏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痛下决心打破家庭制管理模式,投资5000万元,在玉环汽摩工业园区建设了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的新厂房。公司董事长骆联盟告诉记者,他用1000万元购进了国际最先进的磷化流水线、橡胶注射机,彻底改变了生产工艺,实现了由汽车后市场向整车配套体系飞跃,并且进入了全球采购体系。
从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投入,使玉环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有较高附加值的零部件,总成件的开发生产也日渐成熟,近三分之二产品与主机厂配套协作。
2000年后,基于巨大的成本优势,玉环汽摩配成功打入国际市场,也得益于国内汽车市场的飞速跃升,实现了外贸、配套和售后三个市场联动,产业获得了巨大提升。
危机:564亿元产值背后存忧
曾经被业内誉为“中国南方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的玉环汽摩配产业,在同行中的地位毋庸置疑。
进入新世纪后,玉环汽摩配产业虽然依旧保持增长,但增长的“步伐”逐渐放缓,劳动力、人才、资源等诸多问题开始显现。
数据显示,今年1到8月,玉环汽摩配产业产值307.42亿元,同比下降15.69%;其中规上企业产值167.29亿元,同比增长1.82%。
“如今,其他地区的汽摩配产业迅速壮大,整个行业的蛋糕越做越大,玉环所占比重自然会下滑,同时汽摩配产业的暴利时代已经过去,对企业影响很大。”玉环市汽摩配行业协会秘书长胡士亮说。
他举了个例子,早在十几年前,一根减震器160元左右,那个时候钢材400元/吨,人工工资一二千元,现在减震器50元/根,钢材4000元/吨,人工工资三四千元,企业压力很大。
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玉环汽摩配企业从最初的几家发展到数千家,然而有限的土地资源难以承载众多的企业,“一地难求”已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瓶颈。
种种迹象表明,在人力和土地等资源要素的挤压下,许多玉环汽摩配企业只得放弃这里聚集着的最为成熟的产业集群和巨大的资金流、人才流,远走他乡。
据统计,汽摩配企业外迁占玉环外迁企业总数60%以上,并不断呈上升态势。而这些汽摩配企业大都迁到江苏、安徽等地,比如最早引进20家玉环企业的安徽芜湖县汽摩配产业,这几年滚雪球式发展,2010年产值达到了60亿元。
胡士亮感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起初玉环的汽摩配产品档次高,一直以来都以底盘件和发动机件等高门槛产品为主,很少有其他地区能企及,但随着全国汽摩配行业的发展,玉环的先发优势逐渐弱化,企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变革:自主创新才能突出重围
如果说玉环这样一个三面环海、土地资源匮乏、生产资源全靠外购、人力资源不足的地区,能完成从渔岛到汽摩配产业基地的转变,着实令人惊叹。
但如今,在玉环这个土地要素特别稀缺的地方,如何转型升级,则是汽摩配企业面临的又一难题。
向技术要附加值,在这场突围中,显得尤为重要。如今,一批有远见的玉环汽摩配企业家已率先而动,采用更先进的进口设备,引进高层次人才,研发高科技产品,来打赢这场“突围赛”——
在浙江凯名瑞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的自动化车间,崭新的生产设备一字排开,宽阔的车间里只有一名员工穿梭在8台数控机器间,只见机械手臂在辗转腾挪之间,很快完成了抓取、打磨等环节。
“原先8台机器正常运作需要6名员工,现在一个人就可以了,为我们节省了劳动力成本,生产效率也提高了2倍以上。”公司总经理周建国说。
浙江中兴减震器制造有限公司在去年孵化了“台州市500精英A类企业”九桔科技,使国产“高速动车车辆减震器”提前走向机车厂。
浙江中兴减震器制造有限公司总务科长张锋说,目前他们研发出的仿真模型软件,可以指导工作人员选择合适的材料,代替了原先的人工调试,极大节省了零配件安装调试的时间。
创新,永远是产业发展的“硬核”和实力。
浙江正奥汽配有限公司是最早涉及铝摆臂生产的民营企业,拥有省级院士工作站和省级车辆轻量化材料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凭借高超的铝锻工艺,成为铝摆臂领域不可替代的存在。
“我可以很硬气地说,从我这边出厂的产品就是优质品,因此也有了议价权,相比市场上的同类产品,我们的产品价格可以高出10%-15%。”王仁锦说。
根据玉环汽摩配行业协会对30多家规上零部件企业的抽样调查,当前,企业研发投入占产值的比重从2013年的2.13%逐步增长到2016年的4.68%。
一切都昭示着,玉环汽摩配产业正在酝酿着新一轮的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