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杨弃非 每经编辑:刘艳美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与日本联系密切的大连会迎来新的发展机会吗?
这是近日《日本经济新闻》一则报道的主题。文章的“论断”,源于近段时间密集在大连落地的日资项目——
7月1日,本田与东软集团投资3亿元人民币的合资企业在大连投入运行,负责开发车外通信的互联汽车服务;
去年落地、投资5亿美元的日本电产工业园项目如今正在加速建设当中,该研发中心未来将达到与日本本部的核心基地同等规模……
上一次,大连以“日企重镇”形象进入大众视野时,正值日企撤离担忧讨论热烈。当时,大连受人工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对日软件外包行业逐步失去优势、企业和人员流失严重。一时间,“中国班加罗尔”风光不再。
如今,随着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推进,大连似乎找到了新的方向。
新趋势
今年初,日本航空宣布,在获得相关当局批准前提下,将于3月29日新开东京羽田机场往返大连航线。这是羽田机场对国际航线难得的一次大幅扩展,中国仅大连、青岛、深圳与上海被纳入扩围计划中。
对日航线中,最靠近东京市中心的羽田航线被认为是一条“黄金线”。尽管疫情令首航被迫推迟,但在业内看来,这是一个信号。
大连国际机场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加东指出,羽田机场与中国通航的城市过去仅限于北上广和天津,“第五城”的利好将有助于提升大连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城市发展定位。
时间线拉长,新航线也是大连与日本联系加强的又一个高潮。伏笔在去年已经埋下——一年之内,大连先后开通至北九州新航线,并复航至仙台航线。
更重要的是,这是时隔多年后,大连与日本交往水平的再度提升。
大连是国内继北京、上海之后第三个与日本通航的城市,但多年来,航线数量反复增减,数年没有实现增长。而过去两年时间内,大连对日通航点从7个迅速增加至10个。
市场的变化更加直观。
2004年,在一场东京推介会上,时任大连市市长夏德仁公开表示,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后,日企将开启对大连的第二波投资热潮。当时,大连外商投资企业中,日资企业占据1/3,达2200余家。而当年年底,在大连企业投资的日企总数就已达到2800家之多。
不过,根据去年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发布的《中国经济与日本企业白皮书》,在大连投资日本企业已减少至1500家,尽管这个数字仍超越上海与曼谷。
值得关注的是,新的势头正在出现。
2016年,大连进出口在经过几年下降后出现回升趋势。在此过程中,大连2018年与日本货物贸易总额达132.4亿美元,为近5年最高峰,占大连对外贸易总额18.3%。
整理制图:城市进化论
日企是否即将“回归”大连?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各方对东亚地区、特别是中日合作产生新的预期。作为中国离日本最近的城市,大连亦迎来新的合作机遇期。
今年初,大连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将“深耕日韩扩大开放,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推进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探索建设针对日韩的自由贸易港”。在外界看来,这是大连展开新一轮对日合作的起点。
新逻辑
更重要的原因或许在于,新一轮奔赴大连的日企,形成了新的投资逻辑。
2004年,《世界是平的》一书作者、美国记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曾专程来到中国,调查日企聚集的原因。书中写道:
“这里是中国现代化城市的缩影。它拥有大量精通日语的人才,网络宽带十分普及,有许多公园和一个世界一流的高尔夫球场,这些都令其成为日本企业青睐的外包市场。”
最直接的吸引力来自低廉的成本。
“日本企业在本国雇一个软件工程师的工资,在大连除了可以雇3个软件工程师之外,还可以再雇用一屋子呼叫中心的接线员。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大约2800家日本公司选址在大连。”
当时,中国城市正掀起一轮对下一个“中国班加罗尔”的竞逐,大连以对日合作的独特优势突出重围。
一组大连软件园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18年底,大连有3000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产值达到1500亿元。其中,有20多万专门从事软件服务外包的人才。
但硬币皆有两面。
早在2007年,大连喊出建设成为“全球软件和服务外包新领军城市”口号同时,当地就意识到,外包业务可能沦为“为他人做嫁衣”,没有以做本地市场为主的软件企业,是大连产业发展的明显弱项。
事实也证明如此。有媒体调查近年来日企“出走”大连的原因时发现,曾因“工资洼地”受到日企青睐的大连,却难以留住愿意继续低薪从事外包行业的人员。难以招工的日企不得不向更便宜的城市转移。
与此同时,一直以全市之力发展外包行业的大连,态度也逐渐发生变化。
2016年,大连推进制造强市建设,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仍然居于其“1+X”政策体系中,但装备制造业明显占据更大比重。
以大连统计局公布的去年1-4月数据为例,其规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1%,装备制造业贡献率占60%以上,已成为“第一支撑”。
同样的转变也表现在对日合作上。
上个月,国家发改委批复6座城市建设中日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在大连规划的52.92平方公里园区,将主要聚焦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产业。近段时间接连落户的日本电产新工厂项目、坚山公司新工厂等均位于该示范园所在的金普新区。
中日(大连)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示意图 图片来源:大连市发改委官方微信号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总裁赤星康此前分析,日本在大连有很多侨民,日本的整个行业也希望投资内容多元化,比如向服务行业进军,中日两国企业之间将寻找更多合作模式。
新挑战
大连如何实现合作“跨界”转型?
在宣布与本田合作之初,类似问题也投向东软——作为大连最大的软件外包公司,为何能够得到本田垂青,在新能源车与共享汽车领域分得一杯羹?
与东软的软件外包业务深入人心相比,其早早布局的汽车相关业务并没有受到太多关注。从1991年成立起,以软件为核心定位的东软,就开始为汽车厂商、汽车电子厂商做软件研发。
东软集团总裁王勇峰指出,近些年,汽车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趋势,是更多地与软件产业紧密融合,汽车业务创新的背后推手正是软件。如今,东软与本田的合作,被外界解读为软件业从汽车行业的“幕后走向台前”。
从这个角度来看,大连敢于向制造业发起挑战,与软件外包业产业优势的外溢亦不无关系。
但这背后并非没有隐忧。
类似的故事曾发生在制造大市宁波身上。2006年,意识到企业大量从事贴牌出口到来的外贸结构性问题难解,宁波提出自主出口品牌战略,期望夺得制造的主动权。
2010年,优衣库、阿迪达斯、耐克等品牌的代工厂申洲集团创设自主品牌马威。此后,马威的店铺从宁波向长三角区域不断延伸,并由于设计风格被称为“中国优衣库”。
可惜好景不长,申洲集团仍然为优衣库代工,马威却早已旁落。2016年,申洲将马威BVI49%的股权转让给网易香港,并在公告中提及:
“该零售业务目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并录得累积亏损。本公司希望按原设备制造商(OEM)方式将其资源集中于加强其制造针织品的核心业务,而出售事项标志着本公司有可能逐步减持马威股权的计划的第一步。”
此前,互联网分析师丁道师曾指出,中国各大软件外包城市总以下一个“班加罗尔”为蓝本,对于发展充满激情:“我们现在做低端外包,以后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发展我们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最终我们将会反超。”但若思考外包逻辑就会发现,在现有合作框架下,所谓“超越”很可能只是“一场空谈”。
日本企业的再次“回潮”无疑是重大机遇。但对于大连而言,言及“成功”似乎还为时尚早。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