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个开学季,赶作业的不仅是祖国的花朵,家长们也要跟着受煎熬,这到底是谁的锅?不过这个时候讨论是谁导致了这样的惨剧都没有意义,不如我们来说说墨是怎么制成的?

图/图虫创意
在墨的历史中,有“天然墨”和“人造墨”两个时期。
六七千年前的祖先们,出于图腾信仰或自然崇拜,在陶器上留下了天然墨的痕迹,这时候天然墨多是可以留下痕迹的植物或天然矿石。在陕西西安出土的鱼面人纹彩陶盆就绘有黑彩鱼纹,那时候的鱼很可能就是一种图腾。

图/网络
等到文字出现的时候,墨的使用就变的更加广泛。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上就有用毛笔书写的朱文墨书。战国楚墓的《人物龙凤图》帛画表示,那时候人们已经熟练用墨作画。

图/网络
周宣王时期的《述古书法纂》记载了墨的制法,是现存史料中最早关于墨的记载。但最早的墨还只是一些零散的小 墨块 ,使用的时候要用石头将研墨石研细,滴水化开。特定形状的墨直到汉代才出现。

图/网络
汉代人们告别了天然墨的时代,发明出了“松烟墨”,墨的体积逐渐增大,为了追求美观,人们便将墨用墨模压制成各种固定的形状。这时候的墨开始批量生产,形成了产业链,在市面上流通。

摄影/张建平
宫廷也出现了专门掌管文房用品的官员,会详细的记载墨的去向和数量。《东宫旧事》就记载皇帝开心了还会把墨当作奖励赐给臣子们,可见当时墨是相当贵重的。扶风、隅麋、延州等地这时候成为专供朝廷用墨的产地,也就是今天的陕西扶风、千阳和延安。

图/网络
魏晋南北朝时期,制墨的能工巧匠辈出,制墨技艺不断精进。三国时期,制墨家韦仲开创以中草药入墨的先例。在墨中加入取自动物皮的胶后,再加入中草药后制出墨香味四溢。韦仲做出来的墨就成了最早、最基础的“药墨”,也是最早的“香墨”。
药墨不仅能散发怡神香气,还能帮助墨防虫防霉、保持粘性,提高了在书写时墨的延展性和渗透性,用药墨书写的书画作品即使放上千年,墨迹依旧如新,被赞为“一点如漆”。

图/网络
韦仲以后,中药入墨也逐渐变得普遍,添加的药物也由简入繁。南唐的时候,墨也开始入药,加了墨的中药可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芳香开窍。

图/网络
“松烟墨”的大量使用和制作,在北宋的时候竟导致了松树能源危机。最后还是沈括将制墨原料由松烟换成石油烟才得以遏制松树资源的耗尽。
不过这沉甸甸大块的墨走哪都得带着,要写字还得还先磨墨,对于一个要奔波赶考的书生来说就极为不便。于是清朝一位叫谢松岱的书生进京赶考,不幸遭遇落榜,认真反思后把这锅推给了不便携带的墨,于是研制出一种利于携带、不用研磨、不减墨效的墨汁,取名为“一得阁”!

图/网络
“一得阁”墨汁面世后,掀起了用墨狂潮,三年后这位书生开了一家店铺,成为中国第一家生产并经营墨汁的作坊。
虽然现在的工作学习中已经不用磨墨用墨,但打印机还在生生不息地为我们服务,这正是祖先留下的智慧财富。
文丨皮卡婷
图片来自图虫创意、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