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信日积月累
失信不立的日子
2017年,一本名为《失信人》的书迅速走红,引起了人们对诚信的深度思考。失信问题并不是孤立事件,在近几年中,失信行为蔓延,不仅在个人信用领域,企业和政府部门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失信行为。在失信行为积累日积月累的情况下,处于更高道德和利益的平衡较为艰难。早期预防是关键
从纠错作为出发点来看,当处于失信行为积累较少时,对此的处罚引起的影响较大,可起到明显的震慑作用,具有积极的社会效应。但当失信行为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对其惩罚的效果大打折扣,有一定难度。这时,就需要从源头预防失信行为的发生。具体而言,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教育引导市民关注和重视信用问题。与此同步,还需要提供良好的信用环境,对于个人、企业和政府等不同情况下的信用评价机制和信用等级制度进行优化完善。而这一切,需要公共服务、平台和法律法规作为民生保障的支撑。建立良好的信用体系
土地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领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失信行为。政府在管理这些领域时,应当充分发挥信用体系效应,将个人、企业失信行为列入信用记录中。同时,政府应该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公开平台,在个人、企业行为中及时发布失信性信息,也给相应部门提供失信行为的专业数据和技术支持。当政府将社会信用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时,就会促进各方面的发展,提升整个社会的信任度和竞争力。 在失信行为感性情绪管控和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制定配套的措施和评价标准。具体措施可包括法规的制定、教育宣传广告、失信诚信记录、信用评级机制的建立等。同时,应建立相关部门和机构,对失信行为进行监管、预警和处罚,实施信用约束。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失信问题总体的危害,关注各个领域中存在的失信行为问题,积极探寻问题根源,提出解决方案,建立合理的防治体系,真正做到预防先行,将失信危害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