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广州大学城举行以“高质量发展,大学齐赋能”为主题的校地共建共治共享圆桌会议, 中山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美术学院等广州大学城12所高校、重点产业平台和企业等相关领域负责人及专家与会,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为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建言献策,共同推动创新创业赋能大学城经济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链接校地企资源
如何帮助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有效落地,让更多“独角兽”企业发展起来?高校推进科研成果在大学城转化、高质量项目在大学城落地,该找谁对接、有哪些优质资源?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任荣伟认为,高校、地方、企业要共同发力,畅通科技创新与社会资源对接链条,办好大学城高质量发展创新创业大赛,实现以赛带学、人才和项目扎实落地,同时强化科创基金、风投创投等配套资源。
广东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级干部张学理介绍,当前,学校正在高质量推进“1+2+3”攀撑计划学科提升工程,并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创新创业基地这一关注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放在了突出位置。他建议,进一步实施科产教融合的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紧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求,校企通过共建联合基地、举办联合竞赛、发布微课题等形式,将产业需求、发展动向、行业专家、设备、场地、育人资金等产业资源迁移到高校。
广州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宋光智说,学校已与松山湖机器人基地创始人李泽湘合作建设达芬奇创新学院,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持续探索直接对接市场需求的高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他认为,美术高等院校要创新培养模式,致力于创新艺术创作,服务社会、服务产业,通过项目制教学连接课堂教学与社会需求、企业需求,发展艺科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为广东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培养,特别是高水平人才。”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潘华峰说,面向高质量发展,要在中医药科技创新中继续传承中医药理论、创新中医药实践、开展中医药研究,推动各类创新资源向重大科研项目集聚,促进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同时,中医药高校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更多具备优秀创新创业能力意识的优秀人才,推动实现粤港澳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创新创业。
暨南大学创业学员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主任马莉表示,学校结合侨校特色,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粤港澳台侨青年学子、文理医工等学科发展深度融合,并连接校友资源,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创造教育课程。同时,学校正在推进番禺校区二期建设,该校区将重点打造海外人才培养中心、科教创新中心、产学研协同中心、国际合作中心和中华文化传播中心,不断拓展学校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深度与广度。
激发大学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广州大学城集聚了12所高校近20万师生,高端人才汇集,创新要素集聚,产业环境良好,文化氛围浓厚,“智核”地位日益凸显。广州大学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推进《广州大学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集聚区建设总体方案》落地实施,全面启动广州大学城品质提升行动。
其中, 促进广州大学城、广州国际科技创新城两个片区产业融合发展、交通互通互联、服务能力整体提升, 并加快打造环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承接体系,推动大学实验室资源开放共享,强化校企合作,实现产学研的有效“联姻”。
同时, 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全力打造“2+1+6”科创孵化服务矩阵,营造“草灌木林”共生的区域产业生态, 推动建设广州大学城高校科技产业园区;抓好数字家庭、健康基地、IC基地、创智园、青创汇、信息枢纽楼等6个现有平台园区的高新企业导入、优质项目引进和成果就地转化工作,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
此外,加快发挥专业化双创服务对接专班效用,配齐配强广州大学城创新创业促进中心力量。高质量办好广州大学城(小谷围)国际产业人才大会,充分延伸广州市智汇谷人才联盟效能,深化政策对接、引才聚才、连接催化等功能,助力打造世界一流大学城。
“新的一年,我们将携手高校、平台、企业,发挥广州大学城人才、创新、科教等资源优势。”广州大学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将全力将广州大学城打造成为创新人才高度集聚、创新要素高度整合、创新活动高度活跃的热土,全力以赴为赋能番禺区、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贡献广州大学城“智核”力量。
【记者】 姚昱旸 钟晓宇
【摄影】 吴伟洪
【作者】 姚昱旸;吴伟洪;钟晓宇
广东教育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