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饶恕》是一部关于解构西部类型片中英雄主义的反类型电影,同时也是一部诠释暴力缘由,通过声画反映“善恶到头终有报”如何体现在个人身上的电影。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自导自演这部电影是1992年,他已经62岁,距离他的西部类型片成名作“镖客三部曲”已经二十多年。
作为导演界的“硬派”,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不仅贡献了许多优秀的电影作品,在表演上更是不遗余力。时至今天89岁的高龄,同样活跃在由他自导自演的《骡子》的银幕当中。但是通过《骡子》里那个满脸皱纹伛偻消瘦的老人家,台词里充满对当代年轻人依靠互联网而失去日常生活技能训练的年轻人的说教,却让我们看到了他作为保守派拥护者的另一面。
或许《骡子》里尽管老人仍然如“独行侠”般游走在法律边缘,仍然给观众保留着“个人英雄”的感受,却也有老人审视人生温和保守的一面。当然,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自相矛盾,使得《骡子》在主题上显得混乱,结局也给人云里雾里的感受。 但是《不可饶恕》这部彻底反类型,反英雄主义的电影,给观众带来的却是一种来自心底的震撼。
从赚取赏金到为朋友报仇而肆意杀人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饰演的威廉.芒尼是一个醺酒成瘾,曾在酒醉状态下依靠自己枪法上的天赋杀人无数的暴徒。他除了保留捍卫自己生命的生存本能外,没有什么价值观,更谈不上“镖客三部曲”中同样具备枪法天赋的乔的侠义胸怀。直到他遇到善良美丽的妻子,才被逐渐感化,放下自己染满鲜血的枪支,也戒除了多年的酒瘾,甘愿陪同妻子和家人当一个道地的农民。
然而,和妻子家人的生活虽说在一定程度引发了他内心的道德良知,但当妻子因患病死去后,当那个用爱感化他让他懂得爱的价值的人死去之后,他开始茫然无措。此外,农民劳作缺乏稳定高昂收入,日常劳作更是缺乏自由,而且在没了妻子打理家务的情况下,他分身乏术,难以给孩子宽裕的成长环境。
当一件被夸大的妓女受顾客割伤的赏金消息从一个视力不好的年轻赏金猎人那里传来后,他并未被曾经杀人无数的罪恶感所阻挡,而是很快重拾枪支找上多年前的搭档踏上杀人赚钱的旅程。
《不可饶恕》先从妓女被割伤的现场切入,让观众看到这一消息的被夸大,让观众明确威廉.芒尼踏上杀人的旅途不再向以往的西部片那样充满正义,而是单纯的为了拿到赏金。
尽管电影用被夸大的消息让威廉·芒尼在掩盖自己为了赏金的目的削弱其内心的罪恶感,同时也得以让他成功劝说搭档一起踏上旅程。但是 这样的开篇很快让观众意识到这和之前的西部电影相去甚远,意识到这是一部反类型作品。
当然,随着电影剧情的递进,随着他们一行三人在知晓真相后为了不至于无功而返,即便亲眼目睹并非伤害妓女的罪魁祸首——一个年纪尚小且正直的年轻人——的死去,他并没有和深感愧疚的搭档一样选择退出,依然和年轻的赏金猎人继续猎杀另一个真正割伤妓女的年轻人。 电影至此,他杀人的根本目的依然是为了获取赏金。
当他和年轻的赏金猎人一起捕杀了另一个目标,正准备均分赏金的时候,他得知提前退出的老搭档被警方捉拿并逼供致死,他愤怒了。随后他只身奔向警方为了引他出来而在门口摆放着搭档尸体的酒吧,几乎杀死了所有酒吧里正在探讨如何去捉拿他的警察。
当威廉的愤怒得以平息,他独自骑马走在雨中,说了一通如果再有人伤害妓女无视妓女尊严他将再次回来杀掉他的“豪言壮语”后,潇洒而孤独地消失在黑夜中。
如果说为老搭档报仇可称之为正义的话,威廉在结局的举动尚有几分西部英雄片的意思,然而导演让我们看到的是,那许多人根本就不应该为这样的死亡丢掉性命。即便是对他的老搭档伤害最多的警长,也不过是在维护小镇生活的人们的生命安全中带了些职业上的自负。
在所有死去的人当中,如果真要让一个人“死得其所”的话,除威廉·芒尼这个曾经杀人无数的大暴徒以外,那么只有因为一时因妓女无意的嘲笑失去理智而割伤她的年轻人。 然而,真正的暴徒威廉·芒尼最终却潇洒离去,而他的“不死”也彻底奠定了《不可饶恕》的反英雄主义的终极基调——恶人并无恶报。
从作家角色的角度谈“反英雄主义”
如果电影仅仅呈现了以上内容,那么《不可饶恕》还谈不上一部优秀的反类型电影,其最为关键之处,在于传记作者这一角色以及一些为最终威廉在酒吧屠杀的高潮作为铺垫的情节设置。这些情节的增加,彻底揭露了我们生活中许多人的个人英雄崇拜是多么不理智。
电影中的传记作者是一个“英雄”迷,对于书上或者一些传言中关于英雄的传说不仅执迷,而且非常坚信。意外的机缘下他认识了一个曾被通缉的暴徒,便一直跟着他并通过本人的描述写了关于他的传记。
然而,当他们来到这个城镇时,因为暴徒违令带了枪支,警长又刚好是书中杀人事件的目睹者。他不仅顺利抓获了暴徒将之送进监狱,还向作家揭露了 所谓传奇故事不过是当时情境下的一系列心理因素和巧合因素使然,而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刚好是故事中的主角,仅此而已。
尽管作家在警长的详细描述下产生了质疑,但往事不可重现,他仍然对英雄人物怀有执念。威廉在酒吧以一己之力杀了数人,作家终于亲眼目睹了,他带着恐惧和质疑向威廉求解,威廉告诉他只是凭当下的直觉而已,至于以前的“传奇经历”,更是在酒醉状态下完成的。
不巧的是,这些“传奇经历”中,他都是那个主角。作家终于明白,他执迷的英雄人物所拥有的直觉,不过是在枪法方面具备天赋,而非他人描述的那样总是掌控全局。 对于杀人者而言,往往在当时所杀之人“该不该死”和他“想不想杀”压根没关系。
我们多少人被书籍、媒体抑或传言所迷惑,邪教产物导致的迷信更是个中“翘楚”。历史不可重现,作家或切入事件者都是怎么说怎么对,即便是电影中揭穿暴徒杀人真相的警长,也难免有从个人视角强行解释的成分——他的自负也导致了自己的死亡。
作为倾听者或信息接收者,我们只能保持“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英雄不如无英雄”的原则去触类旁通地看待一些事件,因为故事中的人可以凭直觉、不理智地去伤害他人或者成为英雄,但是现实中的我们往往做不到。
我们自身具备的天赋或许能通过长久的积累让我们赢得一些成绩,但凭直觉和不理智做出的事往往却给自身或身边人造成伤害。毕竟, 暴力事件大部分源于相关人物发生冲突时的不理性。 这也是为什么警察在判案时要考虑犯案者是否属于“激情杀人”或“过失伤人”,甚至还包括“防卫过当”。
回到电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给这部电影命名为《不可饶恕》,不可饶恕的到底是什么?
是威廉·芒尼唯利是图的灭绝人性?是传记作者执迷不悟的以身犯险?是警长自以为是的横死酒吧?是青年赏金猎人无知者无畏的年轻气盛?还是威廉老搭档关键时刻选择退出的不坚定?还是电影中恶人终无恶报的价值观悖论?还是妓女们为捍卫尊严毫无退让的心胸狭隘?还是伤人者一时失控的不理性?
或许都是,或许都不是。我想,作为电影,作为最容易引发信息接收者产生情绪代入的媒介,真正不可饶恕的是那些将电影或者其他世间事物奉为生活必须的执念之心的观众。 身体力行者不过是为了生活而养就的习惯使然,而当生活安逸便言传夸大、奉为圭皋者,不可饶恕!
评论至此,我之前写的一些影评也得看看是否该删掉了!
相关阅读: 《上帝之城》:“评论这部电影是可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