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寓意传统节俗博大精深。法斋、扫墓、赏花祭祖等习俗在民间传承至今,成为一种文化基因。
祭扫绵延千年的传统
祭祖扫墓是清明节的重要习俗,扫墓的时间一般在清明前后10天内。祭扫代表着子孙对祖先的敬仰和缅怀之情。祭扫时带上鲜花、香烛、纸钱等物品,让爱的依依之情化作祝福,祖先得以知道子孙们的生活状况,也是中国传统家庭情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环。
守夜谒祖与驱邪避凶
清明节期间,还有许多不同的民俗活动,其中“守夜谒祖”又称“夜祭清明”,是在清明节前一晚,全家人在祖先的牌位前烛火照明,坐以待旦,以表达对先人的思念之情。在中国,人们也普遍认为清明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而且传说鬼怪多出没于人间,因此除了祭祖扫墓之外,出门时还要抹上川楝子油、插上茱萸枝等,祈求驱邪避凶。
粽叶飘香传神秘的古老传说
此外,清明节也是食品文化的重要传承时期。清明节当天,人们吃寒食,吃清明粿、菜饭、青团、蒸肉等,其中牛肉是因为在古代传说中有越国公的人手送牛肉义举之事,而成为清明节的特色食品,以此缅怀那段历史传说。除此之外,粽子也是清明节传统的重要食品,从唐代就已有的传统,各地制作风味各异,皆别有风味。
寒食禁火时,静心缅想过往
清明节是经历了很多变革的节日,但是祭祖扫墓、食品文化、守夜谒祖等传统的习俗一脉相承。清明节带有沉淀式的历史文化内涵,寓意着人们不能忘记过去,向未来的生活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