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五十年多前来到虎门,人们也许只会知道一百年前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历史故事。五十多年以后来到虎门,它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的眼前,翻天覆地的变化告诉我们,这里不仅是八十年代第一家“三来一补的企业—“虎门手袋厂”的存在,如今,大湾区的建设如火如荼,这里将建有全国乡镇唯一拥有两个地铁站。
连接威远炮台—虎门炮台,旧鱼港的木棉岛,就像镶嵌在通往南海河道上的一颗明珠,成为渔民的避风港,停泊着无数大小不同的渔船,养育着一代又一代渔民的后代。渔民的生活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打渔已成为老一辈人的休闲方式,也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绝不会是仅仅维持生计。
走近他们的生活,是我多年的愿望。我选择住在岛上,是十年前做出的决定。喜好钓鱼却是高中毕业后的一个兴趣,因为院子里有几位常年钓鱼的长辈。每当清晨早起,我便站在窗前凝望那一片海湾,看潮起潮落渔帆点点,想着那船舶深处应该是垂钓的好地方。
直到十年后,我才付诸行动,从渔民们上岸走过的水泥船舶走向海湾深处。于是,我准备了钓鱼装备,开着摩托到了岸边。站在高处,看着海湾停泊无数的大小船只。今天有点微风,渔民们没有出海,船头有好几对身影在埋头修补渔网,四处静谧而安详。
我选择一处两船之间的空隙处垂钓,刚刚将钓竿抛向水面,耳畔响起一个声音:这里不准钓鱼!口气很强硬,我回头说:我在对岸住了十年,这是我楼下。他僵僵地站在那里,我说,玩一会就走。我继续垂钓,不再理会他。那人走后,船上有人向我搭话:老板,哪里人啊?
我说,湖南的,船上人友善地对我说:没事,他没鸟事,喜欢到处转!我说,应该是你们这里维持治安的吧?他说,是。进入十月水有点凉,没有鱼咬钩。看着黑黢黢的老年渔民,我主动和他搭起话来。他说他是本地人,这里是旧鱼港,本地人多,下去是新鱼港。
我说,今天怎么不出海呢?他说:港湾有微风海面就起大风,我们只在近海捕捞还好点,远海就风更大了!我笑着说,难怪人们都说:两天打渔,三天晒网!此刻,我忽然想起一则故事:有位记者到了海滩,见一位老者坐在船头嗮太阳,走近问他:为什么不出海呢?老人回他说,我已经出过一次海。
记者又问,既然捕到鱼,为什么不多捕捞几次?老者说:为什么呢?记者说:你多捕几次,收入就多,收入多就可以买只大船;老者望着他道:然后呢?“有了大船,你就可以多雇人,自己可以不再出海了。”老人又问:那我做什么呢?记者说:你就可以每天面朝大海,晒晒太阳!老人说:我现在是不是在晒太阳?
想到这,我噗呲一笑,老哥说,你笑什么?我没回他,然后我们便聊起了家常。据他说,五十年前,这里只是海湾,慢慢地淤泥堆积在这里,长满木棉。港湾的渔民就叫它木棉岛,老一辈的人就靠着打渔为生,改革开放后,岛上便有香港人投资建起了高楼,还有别墅。年轻人都“上岸了”,旧时的渔村也大变样了。
我不由感叹起来!傍晚,妻子下班回来我对她说起这件事,她说是呀,这里的渔民很富裕,我的同事阿丽一家就在岛上买了新房,三百多万呢!我问那家姓什么,妻子说,好像姓赖。有这么巧么?一只七八万的小船,养活全家,还能买得起高楼?我想,下次去钓鱼,我要问问老哥:您是姓赖么?
江边的海鲜市场从原来的沿长堤叫卖,今天也有政府出资修建了两个大型的“海鲜市场”,吸引着无数喜欢海鲜的食客前来采购;沿途也增加了不少海鲜排挡,有海鲜经营,也有食客自带来加工的经营。偏僻的渔村早已不是过去的模样。